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主研人员:冯永康、简祖杰、江其康、顾辉、潘亮超、陈辉
(执 笔: 顾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精神,我校于2010年5月开始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该课题于2011年3月开题,经过课题组同志近两年的系统的研究与探讨,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现已基本完成,进入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当今,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成为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有效途径,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加凸显。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仍有一些中职学校依旧沿用原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未能较好的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建立新的培养模式,学生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联系不够紧密,影响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二是部分中职学校实训设施不充足,实训条件不齐备,学生实训机会偏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技能不足,学生掌握理论过重、实践操作技能欠缺;三是有的中职学校多局限于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开展教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仍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方能适应工作,未能实现学校培养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完全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中职教学上存在的弊端。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因而教在教学上仍存在诸多弊端:一是部分中职学校在生源紧缺,招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当代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二是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现象在许多中职学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三是现行的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过深,教学要求过高,而现代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有的连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对过深的教学内容,不少学生想学也学不进,上课只能发呆或睡觉;四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有的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仍处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被动式教学地位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五是分层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中职学校中尚未完全推行,理论课教学比例仍大于实训课,课堂教学时间多于学生实训操作时间,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针对上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研究,对深化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中职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在社会多元化思潮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下,许多中职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基础较薄弱,且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职业责任、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很难达到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从我校2008、2009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职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课题组通过抽样检查的形式,对我校部分顶岗学生1年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中职学生存在一些带共性问题:一是缺乏钻研精神。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校期间学习不努力,到企业实习不钻研,专业技术弄不懂,实习操作不认真,随心所欲,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二是缺乏奉献之心。有的学生只讲索取,不求奉献;有的对父母只求索要,不讲报答,顶岗实习期间,厂方发的薪水,几天或半月花光后,又伸手向父母索要;对同学无同情心,对他人缺少爱心,对企业缺少奉献。三是缺乏责任意识。有的学生实习期间,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心目中没有责任意识;待人处事随意,不负责任,言而无信;实习或技能训练时无安全观念,集体活动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不参加,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薄。四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现在的学生从小到大没吃什么苦,到企业顶岗实习很难适应,吃不下苦,嫌脏怕累,一遇到加班或困难,就打退堂鼓,甚至不听从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挑肥捡瘦,挑三捡四,致使实习无法进行下去。五是缺乏心理准备。有的学生对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到企业后适应期较长,对偶发的问题处理简单、无序;个别学生对顶岗实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网瘾泛滥,“逃工”现象时常发生,最终未能完成实习,提前返校或回家。六是缺乏文明礼貌。一些学生不注重礼仪规范,工衣穿着不整齐,举止不文雅,言谈粗鲁,对领导、同事缺乏礼貌,甚至出现与同事吵架、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对中职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研究,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大有益处。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于2010年5月开始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本课题的提出,对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企业员工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的现状
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状况。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国,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看作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秘密武器。在瑞典,根据国家规定,工矿企业部门必须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提供最理想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有义务解决学生实验设备和实习场地问题。美国在历史上就有合作教育的传统,即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学生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学习,学习工作互相交替进行。发达国家对工学结合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具代表性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其中,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最为著名,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因此,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非常有特色,它是以能力培养为基准,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对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2.国内研究的现状
国内“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教育制度,可以上溯到近代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上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三类学校并存的形式,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其中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200多万人;1964年刘少奇同志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1965年“顶岗劳动和教室学习交替进行”的半工半读学生达433万多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重新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其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已成为职教领域的热门话题,许多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上海,广东,山东,温州等地总结出不少经验和理论。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进行了新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全国总体情况看,这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完善,多为零星的或局部的研究和探讨,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管理机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问题,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特别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通过课题的研究,对中职学生工学结合新模式下专业实习的社会化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提高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及手段,并逐步实施,对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顶岗实习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下厂带队或指导学生实习,促进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十分的作用。
2.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提供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社会能力,探索总结出一些成功经验和有效作法,对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能促进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适应岗位要求,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既能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符合企业用工的标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有利。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关键词:
1.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
2.人才培养模式: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方式。具体指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它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上,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过程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成渝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力求在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有新的提高,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一新的台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迫切需要。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子课题):
1.中职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研究并制订工学结合模块式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2.多形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和探索“实训基地+生产车间”,即“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的工学结合形式,以及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引企进校、校内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模式。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和探索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订单办学、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4.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职业道德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研究和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研究校企双方如何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理论性原则。“研究”为了促进“改革”,“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中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研究,目的是为促进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工学结合课题的研究,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才能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为此,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有关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启迪下开展研究工作,围绕课题选择基本的理论框架收敛、归纳、表达研究成果,提升研究水平。
2.实践性原则。着重于从教学和生产实践中提出并归纳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归纳、提练,形成相应的系统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指导教学工作,促使其研究走向成熟。
3.总结性原则。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经常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方法、过程、结果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及时地对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作出适当的修正和调整。同时,学校将针对学生在工学结合、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和矛盾,研究和制定的具体的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认真总结,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材料。
(二)、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法: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结合研究工作进程分别开展了前期、中期、后期调查。前期调查为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原始资源;中期调查及时了解掌握了研究动态及进程情况;后期调查主要了解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成效。调查采用谈话、问卷、现场检测等形式,了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前后发展状况及企业的反馈信息,以便对工学结合方案的实施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正。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和媒体,及时了解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了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新实践及研究动态,吸收和借鉴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指导。
(3)行动研究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将探索性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课题的系统研究,以试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取得经验后,再进行面上推广。
(4)个案分析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工学交替学生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指导性意见。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并撰写了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文章和学术论文。同时,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各阶段研究情况,最终形成整体研究成果。
六、研究过程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4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见下表)
研究进程 |
时间 |
具体工作 |
课题及项目内容 |
负责人 |
|
10.12
|
研究总结10级学生工学结合实践的经验和问题 |
|
江其康
简祖杰 |
前期阶段 |
10年11月——11年05月 |
申报立项
撰写开题报告 |
课题立项报告
开题报告 |
江其康
简祖杰
|
制订08级各专业学生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试行方案
|
方案实施具体内容及办法 |
江其康
简祖杰
陈辉 |
||
课题开题:邀请市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及有关专家进行开题论证,指导实施、共同研究课题相关工作,并着手开展课题研究。 |
研究课题内容及实施办法,修订课题开题报告 |
江其康
简祖杰 |
||
实施阶段 |
11年06月 |
联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单位 |
确定学生实习具体单位,与接收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 |
江其康
简祖杰 |
11年06月 |
确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专业及班级 |
选定08级秋招数控、机制专业共150余名学生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
江其康
简祖杰
陈辉
顾辉 |
|
11年07月—12年08月 |
组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班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
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劳动,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学习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加工技术 |
江其康
简祖杰
顾辉 |
|
11年07月—12年年09月 |
根据课题进程,分析顶岗实习学生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完善方案,为课题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 |
了解学生对工学结合教学形式的态度 |
江其康
简祖杰 |
|
收集学生参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际效果 |
江其康
简祖杰 |
|||
分析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江其康
简祖杰 |
|||
总结阶段 |
12年10月—113年12月 |
资料收集工作
|
按课题要求,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类、立卷 |
潘亮超 |
12年10—13年12月 |
课题分析研究、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制订工学交替教学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成绩考核办法 |
分析研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实践情况 |
江其康
简祖杰 |
|
14年03月 |
总结结题,撰写结题报告,编辑整理课题资料 |
对整个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结题报告 |
江其康
简祖杰 |
|
14年04—05月 |
结题验收,报送结题报告 |
各部门配合,全力做好验收工作,按时报送结题报告及相关研究材料 |
江其康
简祖杰 |
七、成果形式
(一)主要成果:
1.实施了工学结合下“1+0.5+0.5+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在以往“2+
2.形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1)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模块。(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模块为例,见下表)
(2)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A、文化课改革体现实用性,达到企业所需文化素质的要求。我校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大了文化课的教学改革力度,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调整学时、降低难度、降低标准。具体由基础教学部分学科具体实施:语文推行“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几篇好应用文”的学习;数学分层次教学,结合专业增增删内容,降低难度,突出实用性;英语突出专业词汇的学习和听、说训练及个人求职时所需的口语训练;思想政治课则加强职业道德、法规法纪的学习和人生观教育;就业指导课以指导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技巧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达到符合企业员工所需的文化素质。
B、专业课改革实行模块化,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小循环。即专业课教学改革实行模块化组合,课程注重整体优化,达到提升学生素质和技能的目的。在新教学模式下,各专业部教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以技术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大胆整合课程,精简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以项目教学和训练为主,形成模块化的课程模式,再到实习企业进行“
(3)工学结合模式下“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从师资、实验实训实施设备上进行完善,对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和调整,实行两个70%,即专业课占所有课程的70%,实训课占专业课的70%,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使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部分专业中成功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3.制定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实习过程的绩效量化考核办法
在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下,对顶岗实习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关系到对实习学生实习期间表现情况的全面客观评价。为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我们和实习企业共同商讨,从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和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尝试,由实习指导教师、实习企业的班长、线长、车间主任来共同完成。(具体量化考核指标见下表)
指
标 |
指 标
细 则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
得分 |
总分 |
工
作
态
度 |
出勤率 |
10 |
8 |
6 |
4 |
2 |
|
|
遵守5S规范及操作规程 |
10 |
8 |
6 |
4 |
2 |
|
||
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 |
5 |
4 |
3 |
2 |
1 |
|
||
礼仪礼貌、风纪仪表 |
10 |
8 |
6 |
4 |
2 |
|
||
工
作
技
能 |
工作质量和差错率 |
10 |
8 |
6 |
4 |
2 |
|
|
合作性 |
5 |
4 |
3 |
2 |
1 |
|
||
交际和处理问题应变能力 |
5 |
4 |
3 |
2 |
1 |
|
||
工作效率和适应性 |
10 |
8 |
6 |
4 |
2 |
|
||
工
作
效
果 |
企业单位的满意程度 |
10 |
8 |
6 |
4 |
2 |
|
|
对业务的了解掌握程度(质、量) |
10 |
8 |
6 |
4 |
2 |
|
||
参与实习企业事务率 |
10 |
8 |
6 |
4 |
2 |
|
||
合理化建议、指导其他
学生 |
5 |
4 |
3 |
2 |
1 |
|
顶岗实习学生绩效考核标准说明:
按五级百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分。如: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70分为中,69-60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优: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训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很好地运用学过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实训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良:能较好地完成实训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能对实训内容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较好地运用学过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实习态度端正,实训中无违纪行为。
中: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后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在考核时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及格:能基本完成实训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基本能对实习内容作总结,但不够完整、系统;基本能运用学过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实习态度基本端正,实习中虽有一般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改正。
不及格:有下列情形之一,作不及格处理:未达到实训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者;实训过程中弄虚作假者;实习时提前回校,有离岗行为及违反实习与其它学校纪律者。
4.探讨了工学结合模式下,促进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1)、加强职业指导,帮助中职学生确立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中职学生从学校走进工厂,从校园跨进社会,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很自然地开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为此,我校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一是有组织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方面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实习指导教师身体力行,不怕脏、不怕累,为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榜样;三是在实习中,注重对学生爱业、敬业、乐业精神的培养,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意识;四是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我今天到企业实习,为别人“打工”,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是为以后的择业就业练就本事,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重要过程。
(2)、训练专业技能,提升中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就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在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更注意培养他们“爱我专业、爱我岗位、爱我企业”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如广东东莞永成电器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兼国內外对外加工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主要生产家用电器、美容器等电器产品。我校学生到该公司顶岗实习,主要从事电器产品的装配工作,虽然专业不完全对口,但学生用课堂上所学过的电工基础,相关电子线路及电子装配知识,在工厂师傅们的指导下,经过短期训练便能适应该工作。但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用心思考其原理,而是将其配件简单组装,完成一道工序了事。这样,往往会出现一些次品、废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时请企业带教师傅利用工休时间给学生补上生产流程及工作原理等课程,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思考,按要领进行操作,争取一次装配成功,测试合格。通过培训和师傅们的传帮带,在该公司实习100多名学生,较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装配技术,生产出了一批批合格的产品,有的产品还出口到了海外。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自然有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3)、加强“接口”教育,强化中职学生遵守企业规范的意识。
我校在每次学生顶岗实习前,都要对学生进行了与企业“接口”的5S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持清洁,按规定放置物品,遵守厂规厂纪的良好习惯。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对每一道工序的操作,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如广东东莞永成电器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公司对员工和实习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实习学生每天都要按照公司的规定,在车间内统一着工作装、穿工作鞋,按规定的通道在车间内行走,严格按5S规范和操作规程去工作。由于我校“接口”教育抓得好,到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后企业工作的学生,都能基本适应企业的5S行为规范和操作规程,受到企业用人单位的好评。
(5)、强化法制教育,增强中职学生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我校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学校专门为其开展法制专题教育,教育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一方面要自觉遵纪守法,不得有任何违法乱纪行为;另一方面要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目前情况看,顶岗实习学生维权的难度较大,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因尚未毕业,其身份仍是学生,不是劳动者,虽然企业给了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也只能算勤工俭学,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顶岗学生与用人单位不构成劳动关系,仅为劳务关系,这对实习学生的维权相当不利,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来解决。但是,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既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的责任,更是法律的责任。学生实习打工期间,工资报酬没及时足额兑现,或受到工伤伤害以及其它利益侵害时,学生要敢于站出来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校更要极力为学生争取,确保其身心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保证“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
5.营造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
我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的同志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学部和专业课教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教学改革,开展系列专题研究和探讨活动。在全校营造了一个人人“主动参与课题学术研讨,积极探索工学育人新路子”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主要成效
1.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中职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成长步伐。
我校在课题研究中,在部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生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锻炼,接受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熏陶,使他们提前完成了由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化。二是在顶岗实习中,他们不仅学会和掌握了一至二项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在人生信念的确立、职业道德的强化、工作岗位的适应、个人意志的磨练、人际交往的技巧等社会化过程的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和提升,为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奠定了基础。三是这批学生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每月也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四是通过实习过程的锻炼,学生提前了解到了企业文化、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要领、管理方式等,为毕业后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及要求和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在职业社会中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学会做人、做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多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磨练,社会生活的考验,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掌握了许多职业社会生活的技能、技巧。如怎样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与人协作共事、如何解除职业生活中困扰、如何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工作等等,收获颇多。特别是一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锻炼后,其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家长对此十分满意。
3.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后的学生,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我校春招班学生大都是普通中学分离出来的成绩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前,多数都不安心学习,学习习惯、学习风气都不大好,课堂纪律也比较差,教师上起课来相当吃力。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课题研究时,选择10级春招班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们通过在企业为期半年磨砺,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有多名学生还被评为企业优秀员工。实习结束回校后更是有了大的改观,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技能水平明显增强,。在2010、2011、2012年全市中职学校专业技能竞赛节上,这批学生参加车工、钳工、计算机综合操作三项技能比赛,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同时,参加专业技能职业资格鉴定合格率也达90%以上。
4.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率显著提升
我校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锻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给企业一个全面了解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机会。实习后的学生回校学习一段时间(0.5年)后,大部分又回到原实习的企业工作,对原来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情况相对了解和熟悉,学生适应新环境时间的明显缩短;对企业来说,能用上相对了解和可靠的员工,减少培训和考察时间,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相当有利;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稳定率,促进学生就业率和稳定率的提高。据我校就业办统计:参与顶岗实习后学生一次性对口就业率高达90%以上,一年内就业稳定率平均高达85%以上,与非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班级相比,一次性对口就业率平均高出10%以上,一年的就业稳定率平均高出近20%左右。
八、研究不足之处
我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一系列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上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主要是:
1.由于条件限制等多方原因,“1+0.5+0.5+
2.课题研究的方向还不明确,研究内容及子课题还不够具体,研究人员职责不够明确;课题研究人员多为兼职,具体事务性工作较多,静下心来集中研究的时间不多,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系不够健全,校方与企业的共识还没完全形成,校方积极性高,企业却不大热情,不大情愿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使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度加大。
4.参研人员的实践能力、科研素养、研究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研究手段及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5.课题组老师的教学任务较繁重,工作量大,时间紧,课题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还不充分,有的资料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中心(UNEVOC).《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6年连载)
5.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探索 改革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重庆市教育学会 .中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研究.2008
课题参研人员:
冯永康、简祖杰、江其康、顾辉、潘亮超、陈辉